乃各画一奇一偶,便是生两仪(《语类》卷七十五),若此说来,太极只是伏羲的画卦之理,而不是世界的本原之理,两仪亦只是《周易》的阴阳两爻或邵雍先天易学的阳仪和阴仪,而不是宇宙的阴阳二气。
也有不少人认为,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。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: 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。
总之,我认为,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,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。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认识到王阳明致良知的现代意义,重新加以解说。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。第二,阳明学提倡亲民、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,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。(王阳明:《答顾东桥》,《全集》卷2,第51页)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,故良知即是天理。
却笑从前颠倒见,枝枝叶叶外头寻。其学远承孟子,近继象山,而自成一家,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,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。从宇宙生成论言之,对太极如何解释是分歧的要点。
此处的天地毫无疑义说的是两仪。所谓荫仪出阴阳不是说阴阳二气在天地分化以后才有,而是说有了天地才有《系辞》所谓天地氤氲,万物化醇,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的过程,也就是说,阴阳是太极所本有,天地就是阴阳的分化,而有了天地也就有了由阴阳进一步化生万物的过程。太极或是指舍一不用,或是指四十九数合而未分,是生两仪即分而为二以象两,两仪生四象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四象生八卦即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,中间所缺者是挂一以象三等等。阳下交于阴,阴上交于阳,四象生矣。
然而,就在此中包含着理论上难解的矛盾。从《系辞》本义而言,画卦说不能成立(前文已述),因而邵雍以及朱熹用阴阳解两仪只能说是借《易》而发挥了他们自己的思想。
《系辞》云: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……如果把太极解释为所以一阴一阳的道或理,那么两仪何解?顺理成章的是,按照邵雍的画卦说把两仪解释为阴阳。(《孟子字义疏证》卷中)这正是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古朴正解。(《遗书》卷六)万物之始,皆气化,既形,然后以形相禅,有形化,形化长,则气化渐消。所谓说太极,和阴阳滚说,就是太极未曾与阴阳相分。
(《文集·答黄道夫》)依此,则气在形先,是无形的。第一,二程不喜象数,自然不会采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以画卦说解《易》之太极。(《宋元学案·百源学案》)邵雍的心为太极说,盖指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同。二程又说,凡有气莫非天,凡有形莫非地。
邵雍又有以太极为气的思想。(《观物外篇》)又说:一者,数之始而非数也(同上)。
二云:四十九数合而未分,是象太极也,今分而为二,以象两仪也。王廷相力主太虚之气就是太极,他特别指出《列子·天瑞》篇抄自《乾凿度》的四太说甚有病,非知道者之见(《雅述上篇》)。
李塨引唐代易学家崔憬曰:五十有一不用,太极也,不变者也。王夫之在注解张载的一物而两体,其太极之谓与时,引用了《太极图说》的太极静而生阴,动而生阳,他强调阴阳因动静而著…,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……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(《正蒙注·大易》)他还说:太极之中,不昧阴阳之象。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。太初者,气之始也,太始者,形之始也,太素者,质之始也。朱熹就是这样做的,所以他多次强调:太极、两仪……是伏羲画卦之法,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。《周易大传·系辞下》云: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……《系辞上》云: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。
朱熹继承了二程用所以一阴一阳解《系辞》所谓道的思想,他的新发展是把二程的道或理明确地同《系辞》的太极联系起来。只有如此解释,才能避免以无、以理或以心解太极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自语相违,以无、以理或以心解太极可谓借《易》而发挥、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,因而并非无意义。
邵雍和朱熹除了以阴阳解两仪外,又各有以天地为两仪的思想,其自语不能统一。(韩康伯《系辞注》引)以大衍之数其呻不用为太极,又谓四十有九是数之极,这样,太极就成了数以之成的非数,成了万物所由之宗的无(崔憬对王弼此说评论道:其一不用,将为法象太极。
二程曾经受学于周敦颐,周的最主要著作为《太极图说》,然而二程不但终身不甚推潦溪(《宋元学案·潦溪学案》),而且从现有材料看似乎终身未曾言太极。此为两仪是指天地的内证。
分而天地……变而为四时,正与《系辞》所谓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相合。联系邵雍的道为太极说,可以说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邵雍没有将道气明确划分开来,而认为二者是统一的。从世界本原上讲,心是指自然之理,因而邵雍又有道为太极(《观物外篇》)之说。阴阳一道也,太极无极也。
又邵雍的《观物吟》:一气才分,两仪巳备。若说气是有形有象、有情有状的,则乾坤毁仍可见易矣。
上、下即前、后,如言三代以上,三代以下,千载而上,千载而下。……成象之谓乾,则先画乾,效法之谓坤,则次画坤。
一画、二画实际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数,而并非象。且不谈这一公案的是与非,可以明确的是,两方都认为太极是有而不是无。
又云:一物而两体,其太极之谓与?(又见《正蒙·大易》)一物而两体即指气(《易说·说卦》:一物两体者,气也。朱熹又说:人物之生,必禀此理,然后有性。王廷相说:阴阳者,气之名义也。孔颖达《周易正义》的《系辞》部分本是疏解韩康伯的《系辞注》,但其用元气解太极显然是打破了疏不破注的传统。
周子盲太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,如言太极动是阳,动极而静,静便是阴……盖太极即在阴阳里。……一动一静以时言,分阴分阳以位言。
《周易程氏传》只注解了《周易》的上下经文和《彖》《象》《文言》三传,这一点同于王弼的《周易注》。朱熹说:阴阳只是阴阳,道是太极。
非效而数以之成,斯易之太极也。张载说: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,故谓之道,乾坤成列而下,皆《易》之器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